41、第五十四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朝阳和熙,柳枝轻动。
六马路上的电车轨道凌乱,岔路错综交叠,如同胡乱摆放在一处的圆弧,平顶宽檐的邮局老楼曾经是日本商场,当年的彩色玻璃还留在窗框里,只是边角破了个洞。
清晨的安宁,让这老旧的城市一侧仿佛回到了三十年代。
直到一辆倒骑驴在路边嘎吱停稳,小报摊的板子被支起来,杂质报纸一摞摞摆上去,小马扎翻开。
烫法拉头的大娘往摊子后面一坐,大屁股令小板凳发出承受不住的轻响,明黄色乔其纱料子的长裙,在腰背缝接处隐约有裂帛声。
一切就绪,双卡录音机的按钮咔嚓一声。大娘眯着眼睛,蜡黄的一张脸无比陶醉,开始跟录音机边扭动边唱道:
“你从哪里来哎哎,我地朋友。好像一只蝴蝶耶,飞进我地窗口噢噢。不知能做喔喔,几日停留……”
清晨的宁静瞬间被歌声消灭了。
没过多久,道路两侧店铺也陆续开张,路上的自行车和人潮来来往往,这时,摩托车的马达轰隆声渐近,一道车影飞驰而过,开出十多米又轰隆隆拐回来,停在报摊前。
大娘依旧哼着歌,在随风飞扬的法拉头缝隙中看见一枚硬币落进装钱的饼干铁盒里,城市晨报少了一份。摩托车开走,大娘翻白眼,从鼻孔嗤出一声气,将录音机的音量扭大。
建材批发处门市前,老董和一个男人正蹲着抽烟,苦大仇深。
瞧见韩耀的摩托车,老董立刻迎上去:“可算来了,赶紧开门!”
韩耀将报纸夹在臂弯里,顺带掏钥匙,腾出另一只手跟老董打招呼,然后跟那男人握手,道:“来晚了。哥们儿等挺长时间了吧,不好意思。”
男人握住韩耀的手上下晃:“你好你好,您姓韩是吧。我老曾。我们这也才来,没等多长时间。就是……诶不是我说,你们对面那老娘们儿唱歌实在太他妈不中听。”
韩耀推住门板捅钥匙孔:“甭提了,我就让她给吓走的。我这门市生意不好吧,我坐这儿看看书,晒晒太阳,一天卖两卷油毡纸也挺好,后来这老娘们儿一来我这胆囊和心脏就不行了,当时给我们家……咳,吓得。今儿走运,以前她没听毛阿敏那会儿,咱这条街从白天到晚上都是《枉凝眉》,那嗓子吊的简直……”
老曾瞬间想像出林黛玉烫头,穿大垫肩的乔其纱的情景,咧嘴打了个哆嗦:“诶呦我操,想想都觉着没法儿听。”
马路对面,录音机突然咔的一响,换磁带。
大娘清咳两声,深吸一口气。
“一朵是阆苑仙葩――啊,一朵是美玉无瑕――啊。”
老曾:“……”
老董简直出离愤怒了,抓狂大吼:“快他娘的开门!”
韩耀抬手给了自己一嘴巴,仨人迅速进屋,关门放帘,世界和平了。
这名姓曾的男人是老董的朋友,也是建筑承包商,俩人是原来拉活儿的时候认识的,就是他要买韩耀积压的沥青。
老曾说,他今年包了一段铺路的工程,这不是城市规划建设么,石板马路都旧了,瞅着市容也不好看,今年政府就要把城东城南的石板子旧路全抠了,整成柏油马路,亮堂。
这两年的工程就是狼多肉少,一帮子建筑队呼啦啦等着,愣是接不到活。本来今年他能捞着这好事儿还挺高兴的,还跟老董他们这些关系好的,今年没抢上活计的哥们儿一通显摆。结果做上这活儿之后,他悔得肠子青,大老爷们就差没哭出来。
接到工程之后,他们工程队按照日期准时开工,建筑公司也把建筑材料给拉来一些,干了两天,第一段路的路基和稳定土都完工时,材料也用没了。
于是老曾就打电话,说建材没了,再给拉些个过来呗,咱好接着整啊。
结果没想到,建筑公司那边支支吾吾,最后来了句:“上头计划下不来,你们先找别的地方买点儿弄着吧。”
老曾说罢,再也掩饰不住愁容:“我合同都签完了,垫钱买高价材料,再交这费那费,整完了之后建设单位给我按合同报账,报的是计划价!他们是省钱了,我他妈里外里整不好都得搭钱!你说这不坑人呢么这!我家我媳妇儿,听完这事儿当场就哭上了,完后跟别的工头家的搁一起打麻将,又想起这事儿,说着说着四个人凑一块又一顿哭天抢地。哎妈……”
韩耀听他说到计划下不来时,眉心一动,但脸上没什么表情,合上账本,拍拍老曾肩膀道:“现在包工程都不容易。沥青我这儿不少,全平价给你,你甭给钱,先用着。”
老曾不干,说啥都要先给钱,本来就便宜买,咋还能拖欠。
双方来来回回,最后老董道:“韩子不是外人,再说你也不能跑了,早给晚给一回事。”
韩耀领着老曾的人到郊区仓库运走两吨沥青,看见还有混凝土和沙石,也连带着弄走不少,不是老曾脸皮厚不客气,实在是缺材料,啥都缺,一样两样能挺住,再多贵得就真买不起了,真成了自己掏腰包给国家做贡献,牺牲小我造福一方了。
韩耀看老曾愁得,也实在可怜,家里还有媳妇,于是跟他说,不够就来找,建材批发处这儿啥玩意都有。
老曾当场愣了,反复问他不是客套话吧?是真的吧?韩耀郑重点头,老曾心里涌上一阵感激之情,大老爷们顿时热泪盈眶,搂着韩耀千恩万谢,要来日报答,把韩耀弄得哭笑不得。
等老曾一伙人运走材料,仓库这边消停下来,韩耀和老董在附近找了家小饭馆。俩人点了四个菜,喝着酒说话。
韩耀问道:“怎么回事儿这是?前两天不刚弄进去一个么?怎么刹不住车还反倒往前溜,要不要命了他们?诶服务员!给来根儿大葱。”
老董垂眼剥花生壳,哼了声:“前些日子,生产资料在市场上的最高限价不能多于计划价百分之二十的规定取消了。”
韩耀挑眉,当即了然。
限价取消,意味着以后官倒们一张批条赚得就不止百分之二十。这帮人都他妈是要钱不要命的货,寻思着人人都倒,抓也一下抓不到他们头上去。其实原来韩耀南北跑货,坐火车运胸罩裤衩,外国烟酒,这也是倒,但这是小倒,撑死算是私倒。可是官倒性质就不一样了,格外招人恨。以前就在倒的人,现在倒得更起劲,以前不敢倒的,现在眼瞅着别人大把大把往怀里搂银子,腰包淌油,还能不惦记?还能坐得住?
这一堆手里掐着额度的官儿整巴整巴,愈演愈烈,计划内指标就完不成了。建筑公司肯定不愿意多出钱从市场上弄材料,难怪老曾这些包工头难做。
韩耀撅了半根大葱,问:“你今年没活儿吧。”
老董往嘴里扔了两粒花生,摇头:“没活儿。算老天爷照顾我。”又嗨了一声,叹道:“整个什么双轨价格拉动市场经济,最后整稀烂,这他妈王八犊子扯的。”
韩耀往大葱上蘸了点儿酱,咬一口,靠在椅背上架起腿,翻开早晨买的报纸,随声哼道:“瞧好儿吧,早晚有扯着蛋的一天。”
先如今这个蓬勃的年代,中国的经济以一种探索的姿态快速向前行走,虽然弊端和矛盾逐渐凸显,但无疑带动了社会的发展,拉动其他领域前进,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内心。
曾经,苏城和陈叔的剧团面临新与旧的挑战,他们随即做出了选择,现在张杨所在的省越也开始为之改变了。
戏曲“三并举”的政策很早之前就已经提出,最近又开始着重强调戏曲发展方向,认为封建老旧的要摒弃,传统剧目要有创新,着重发展反应现代社会的新剧目。
为了这事儿,老金爷子和团里几位领导年前去了趟绍兴,而后又走了浙江很多地方,最后从上海返回省城。一圈下来,越剧圈子里普遍的声音却并不是迎合政策上的重点,老艺术家们最希望的是传统剧目首先能够传承下去,毕竟文-革毁灭的已经太多。
有人表示,现代戏没有搞头,今天的“反应现代社会新剧目”跟以前的样板戏在里子上没有区别。在封建老旧摒弃上,越剧也没有什么可摒弃的,这个越剧就是在封建背景下反应人们的美好本性,很有积极意义,要是这都摒弃了,还唱什么唱。再有,创新可以吸收别家戏曲之所长,将其改变成越剧嘛,传统剧目胡乱改一通,搞不好弄得不伦不类,反倒糟蹋了东西。
――于是问题就来了。
老艺术家对戏曲的感悟和驾驭不必多说,越剧学习的同时要兼顾其他剧种,这也是必须的,按理说改一出戏,只要用心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然而,直到现在他们才发现,整个省越的年轻一辈,竟然没有一个人有改写剧目,移植其他剧种成熟曲目的能力。
包括张杨在内的所有人,当初学的昆曲,黄梅戏等等,只会唱,可是就算唱出个花儿来,不能将所学融入越剧,甚至不能自己编上一小段小戏,光会唱,那还不如一台录音机。
整个省越为下一代担忧,最后研究了一遍又一遍,思来想去,老金爷子提出:“办个剧团下属的学校,全面培养学生,以后也能保证省越输入新鲜血液。现在学习环境跟咱们小时候不一样了,有必要让孩子们系统的学习越剧。省越出徒的居然只会唱,这不行!”
于是老头儿老太太们往上反应之后,批示很快下来,从八八年的冬天到夏天捣鼓了几个月,今天上午,张杨一走进剧院大门就听到众人议论,说省越剧团下属艺术学校成立了,马上开始招生,正往外发单子呢。
金老师确凿了这个消息,还特意嘱咐他:“杨啊,你聪明,但是底子薄,以后你就跟你那几个没出徒的师哥师姐一起,没事儿上艺校蹭课听听,反正都是自家老师都认识,也不能收你学费。”
张杨点头:“知道了,谢谢老师。”
老金爷子摸摸小弟子的头,摆手示意他该干嘛干嘛去吧,张杨转身时又忽然叫住他,道:“孩子,记住,脑袋不能白长,要懂得活学活用。再者有些事情,别人没让你做,你自己也要试着做,刻苦一点儿,总有一天你会庆幸自己当初努力了。”
说罢,老头儿端着搪瓷大茶缸往后台去了,路过一靠墙拉筋的男孩,瞄了一眼,劈头盖脸就是一教鞭,揍在男孩膝盖上。
“抻直了!抻不直你拉个屁筋!”
男孩吓得一哆嗦,忙不迭伸腿架在墙围子的棱角上,抻得疼出一额头汗也不敢再动一下。
张杨怔怔的看着,偏着头寻思,直到老头儿晃悠悠的背影消失在帷幕后。
接下来的一整天,张杨都在惦记老爷子跟他说的话――活学活用,试着做,刻苦一点儿。也许老师的意思,就是希望他利用学过的东西自己做一些尝试,比如……编一段小戏?张杨这样想。
晚上回家,没看到韩耀在台阶下等,于是张杨独自去了市图书馆。既然想到了就赶紧做起来,最起码先找书自己学学怎么编戏啥的,要是以后艺校老师真能教到,他也当是提前预习。
然而在借阅室里转了两圈,却没找到什么跟戏曲有关的书,戏曲杂志倒是有很多,但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内容,没什么意思。
最后张杨在角落里发现两本京剧戏词,大略翻看了两眼,决定先借回去读读,聊胜于无。
夏天的红墙大院即使在夜晚也生机无限。松柏深绿,灯光暖黄,虫鸣轻响,和冬天相比,显出种别样的静谧。
实在是个适合读书的好地方。
管理员在书本后扣戳之后,张杨将借阅证揣进衬衣胸前的口袋,站在廊前深深呼吸了一口松树的清香味,捧着书本准备回家。走过回廊时,他见拐角处的柏树针上挂了盏旧式的马灯,灯光照亮树下一片围栏,一名年轻人背靠廊柱在一个很大的本子上快速的描着什么。张杨从他身边走过,出于好奇随意瞥了一眼,顿时愣了。
本子上用炭笔画出的男人的脸,是韩耀!
“诶?”张杨不由得低呼出声,年轻人方才注意到有人在旁边,疑惑的抬头。
张杨没想太多,遂即张口问:“你画的这人,你认识?”
“不认识。”年轻人道,“一年多之前见过一次,今天想起来就画了。”
一年多之前……应该是皇冠家具开业之前,云姐还没生新新那时候,有一次韩耀出差回来,来图书馆接他。张杨没见过这人,恐怕见过也早忘了,应该是韩耀在院子里遇见过他吧。
张杨蹙眉回想,不禁惊异,隔了这么久,看过一眼的陌生人竟然能记得这么清楚!
那年轻人看了张杨一眼,明白肯定是他认识画里的人,嘴角微微挑了下,画完最后几笔,问:“你要么?给你了。”
张杨回过神:“嗯?”
年轻人道:“素描,你要就给你了。刚才做工图做累了,随便画画,反正是不认识的人。”
张杨不懂工图是什么玩意儿,无意识的啊了一声,年轻人以为他想要,将白纸本横过来,从地上的斜挎包里拽出一把共图纸,压着边缘将画裁下来。他裁的时候,上面一页也露了出来,画了一名带毛线帽子的老妇人,惟妙惟肖,就连鼻翼两侧的法令纹,额头的褶皱都如同真的一般。
“你是……画家。”
这话让年轻人笑起来,摇头道:“我是学生。”
这人看着也有二十出头了,应该跟他差不多大,张杨问:“大学生?”
“嗯。对面农大的。”那人把裁剪下来的画递给他。
张杨眼里立刻显出敬佩和羡慕。
他自己没上成大学,也没见识过大学,身边更没有上大学的人。这还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跟大学生说话,眼前的小年轻就是张杨心中的高等知识分子。
张杨接过素描,心里无论如何按耐不住,想跟这个小年轻人多聊两句,不由自主的就在回廊上坐下来。年轻人不动声色的打量张杨,倒没有厌烦或表现出觉得对方奇怪,将画册和工图尺放回背包,笑了笑,竟主动跟张杨聊了起来。
这让张杨无比雀跃。
他们彼此都没有问对方的名字,张杨提到的都是关于大学的事情,那人讲了许多,两人一直聊到马灯里的煤油都快燃尽了,图书馆管理员走过来打断他们俩,说:“快回家吧,马上要闭馆了。”
张杨才意识到已经这个点儿了,忙道:“对不起啊!跟你说这么长时间,耽误你做事。”
年轻人没说什么,摇摇头,笑着说了声再见,拎起包先走了。
张杨挠了挠刚才让蚊子咬的红包,跟在那人身后走,忽然想起来素描还在回廊上扔着,赶紧跑回去取,再跑出门,那个人已经走得没影了。
图书馆晚十点锁门,这时间电车早没有了,路上拉脚三轮也没有,张杨这才想起来,韩耀要是等不到自己回家,会不会急了到处找他,于是慌忙一路飞奔回家。
结果累死累活回到家,气喘吁吁的推门一看,韩耀歪在炕上睡得死沉,呼噜声震天响,脑门发红一脸汗,一看就是喝高了,衬衣皱巴巴的敞着前襟口子,手指头上圈着车钥匙,另一手攥着报纸,像是准备骑车出门接他,没等下地又困得倒头睡着。
张杨无奈叹气,在炕沿上坐下,用手指戳韩耀汗涔涔的胸口,低声喊:“哥。”
韩耀皱眉,喘着粗气翻身,半晌难受的眯起眼睛。
张杨用手背给他擦脸上的汗,“跟谁喝这么多?沥青卖出去多少?”
“……全卖了。”韩耀打了个酒嗝,口齿不清的又道,“哥跟你说……”
“嗯,你说。”
“我说……啥玩意儿来着……?你等会儿……我想想的啊……”
韩耀记得他有事跟张杨说,但忽然想不起来他准备说什么,盯着顶棚重影的灯光寻思,把大脑袋蹭到张杨腿上。
张杨的手心微凉,抚在他脖颈上,可能枕着觉得挺舒服,韩耀想着想着,又睡过去了。
朝阳和熙,柳枝轻动。
六马路上的电车轨道凌乱,岔路错综交叠,如同胡乱摆放在一处的圆弧,平顶宽檐的邮局老楼曾经是日本商场,当年的彩色玻璃还留在窗框里,只是边角破了个洞。
清晨的安宁,让这老旧的城市一侧仿佛回到了三十年代。
直到一辆倒骑驴在路边嘎吱停稳,小报摊的板子被支起来,杂质报纸一摞摞摆上去,小马扎翻开。
烫法拉头的大娘往摊子后面一坐,大屁股令小板凳发出承受不住的轻响,明黄色乔其纱料子的长裙,在腰背缝接处隐约有裂帛声。
一切就绪,双卡录音机的按钮咔嚓一声。大娘眯着眼睛,蜡黄的一张脸无比陶醉,开始跟录音机边扭动边唱道:
“你从哪里来哎哎,我地朋友。好像一只蝴蝶耶,飞进我地窗口噢噢。不知能做喔喔,几日停留……”
清晨的宁静瞬间被歌声消灭了。
没过多久,道路两侧店铺也陆续开张,路上的自行车和人潮来来往往,这时,摩托车的马达轰隆声渐近,一道车影飞驰而过,开出十多米又轰隆隆拐回来,停在报摊前。
大娘依旧哼着歌,在随风飞扬的法拉头缝隙中看见一枚硬币落进装钱的饼干铁盒里,城市晨报少了一份。摩托车开走,大娘翻白眼,从鼻孔嗤出一声气,将录音机的音量扭大。
建材批发处门市前,老董和一个男人正蹲着抽烟,苦大仇深。
瞧见韩耀的摩托车,老董立刻迎上去:“可算来了,赶紧开门!”
韩耀将报纸夹在臂弯里,顺带掏钥匙,腾出另一只手跟老董打招呼,然后跟那男人握手,道:“来晚了。哥们儿等挺长时间了吧,不好意思。”
男人握住韩耀的手上下晃:“你好你好,您姓韩是吧。我老曾。我们这也才来,没等多长时间。就是……诶不是我说,你们对面那老娘们儿唱歌实在太他妈不中听。”
韩耀推住门板捅钥匙孔:“甭提了,我就让她给吓走的。我这门市生意不好吧,我坐这儿看看书,晒晒太阳,一天卖两卷油毡纸也挺好,后来这老娘们儿一来我这胆囊和心脏就不行了,当时给我们家……咳,吓得。今儿走运,以前她没听毛阿敏那会儿,咱这条街从白天到晚上都是《枉凝眉》,那嗓子吊的简直……”
老曾瞬间想像出林黛玉烫头,穿大垫肩的乔其纱的情景,咧嘴打了个哆嗦:“诶呦我操,想想都觉着没法儿听。”
马路对面,录音机突然咔的一响,换磁带。
大娘清咳两声,深吸一口气。
“一朵是阆苑仙葩――啊,一朵是美玉无瑕――啊。”
老曾:“……”
老董简直出离愤怒了,抓狂大吼:“快他娘的开门!”
韩耀抬手给了自己一嘴巴,仨人迅速进屋,关门放帘,世界和平了。
这名姓曾的男人是老董的朋友,也是建筑承包商,俩人是原来拉活儿的时候认识的,就是他要买韩耀积压的沥青。
老曾说,他今年包了一段铺路的工程,这不是城市规划建设么,石板马路都旧了,瞅着市容也不好看,今年政府就要把城东城南的石板子旧路全抠了,整成柏油马路,亮堂。
这两年的工程就是狼多肉少,一帮子建筑队呼啦啦等着,愣是接不到活。本来今年他能捞着这好事儿还挺高兴的,还跟老董他们这些关系好的,今年没抢上活计的哥们儿一通显摆。结果做上这活儿之后,他悔得肠子青,大老爷们就差没哭出来。
接到工程之后,他们工程队按照日期准时开工,建筑公司也把建筑材料给拉来一些,干了两天,第一段路的路基和稳定土都完工时,材料也用没了。
于是老曾就打电话,说建材没了,再给拉些个过来呗,咱好接着整啊。
结果没想到,建筑公司那边支支吾吾,最后来了句:“上头计划下不来,你们先找别的地方买点儿弄着吧。”
老曾说罢,再也掩饰不住愁容:“我合同都签完了,垫钱买高价材料,再交这费那费,整完了之后建设单位给我按合同报账,报的是计划价!他们是省钱了,我他妈里外里整不好都得搭钱!你说这不坑人呢么这!我家我媳妇儿,听完这事儿当场就哭上了,完后跟别的工头家的搁一起打麻将,又想起这事儿,说着说着四个人凑一块又一顿哭天抢地。哎妈……”
韩耀听他说到计划下不来时,眉心一动,但脸上没什么表情,合上账本,拍拍老曾肩膀道:“现在包工程都不容易。沥青我这儿不少,全平价给你,你甭给钱,先用着。”
老曾不干,说啥都要先给钱,本来就便宜买,咋还能拖欠。
双方来来回回,最后老董道:“韩子不是外人,再说你也不能跑了,早给晚给一回事。”
韩耀领着老曾的人到郊区仓库运走两吨沥青,看见还有混凝土和沙石,也连带着弄走不少,不是老曾脸皮厚不客气,实在是缺材料,啥都缺,一样两样能挺住,再多贵得就真买不起了,真成了自己掏腰包给国家做贡献,牺牲小我造福一方了。
韩耀看老曾愁得,也实在可怜,家里还有媳妇,于是跟他说,不够就来找,建材批发处这儿啥玩意都有。
老曾当场愣了,反复问他不是客套话吧?是真的吧?韩耀郑重点头,老曾心里涌上一阵感激之情,大老爷们顿时热泪盈眶,搂着韩耀千恩万谢,要来日报答,把韩耀弄得哭笑不得。
等老曾一伙人运走材料,仓库这边消停下来,韩耀和老董在附近找了家小饭馆。俩人点了四个菜,喝着酒说话。
韩耀问道:“怎么回事儿这是?前两天不刚弄进去一个么?怎么刹不住车还反倒往前溜,要不要命了他们?诶服务员!给来根儿大葱。”
老董垂眼剥花生壳,哼了声:“前些日子,生产资料在市场上的最高限价不能多于计划价百分之二十的规定取消了。”
韩耀挑眉,当即了然。
限价取消,意味着以后官倒们一张批条赚得就不止百分之二十。这帮人都他妈是要钱不要命的货,寻思着人人都倒,抓也一下抓不到他们头上去。其实原来韩耀南北跑货,坐火车运胸罩裤衩,外国烟酒,这也是倒,但这是小倒,撑死算是私倒。可是官倒性质就不一样了,格外招人恨。以前就在倒的人,现在倒得更起劲,以前不敢倒的,现在眼瞅着别人大把大把往怀里搂银子,腰包淌油,还能不惦记?还能坐得住?
这一堆手里掐着额度的官儿整巴整巴,愈演愈烈,计划内指标就完不成了。建筑公司肯定不愿意多出钱从市场上弄材料,难怪老曾这些包工头难做。
韩耀撅了半根大葱,问:“你今年没活儿吧。”
老董往嘴里扔了两粒花生,摇头:“没活儿。算老天爷照顾我。”又嗨了一声,叹道:“整个什么双轨价格拉动市场经济,最后整稀烂,这他妈王八犊子扯的。”
韩耀往大葱上蘸了点儿酱,咬一口,靠在椅背上架起腿,翻开早晨买的报纸,随声哼道:“瞧好儿吧,早晚有扯着蛋的一天。”
先如今这个蓬勃的年代,中国的经济以一种探索的姿态快速向前行走,虽然弊端和矛盾逐渐凸显,但无疑带动了社会的发展,拉动其他领域前进,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内心。
曾经,苏城和陈叔的剧团面临新与旧的挑战,他们随即做出了选择,现在张杨所在的省越也开始为之改变了。
戏曲“三并举”的政策很早之前就已经提出,最近又开始着重强调戏曲发展方向,认为封建老旧的要摒弃,传统剧目要有创新,着重发展反应现代社会的新剧目。
为了这事儿,老金爷子和团里几位领导年前去了趟绍兴,而后又走了浙江很多地方,最后从上海返回省城。一圈下来,越剧圈子里普遍的声音却并不是迎合政策上的重点,老艺术家们最希望的是传统剧目首先能够传承下去,毕竟文-革毁灭的已经太多。
有人表示,现代戏没有搞头,今天的“反应现代社会新剧目”跟以前的样板戏在里子上没有区别。在封建老旧摒弃上,越剧也没有什么可摒弃的,这个越剧就是在封建背景下反应人们的美好本性,很有积极意义,要是这都摒弃了,还唱什么唱。再有,创新可以吸收别家戏曲之所长,将其改变成越剧嘛,传统剧目胡乱改一通,搞不好弄得不伦不类,反倒糟蹋了东西。
――于是问题就来了。
老艺术家对戏曲的感悟和驾驭不必多说,越剧学习的同时要兼顾其他剧种,这也是必须的,按理说改一出戏,只要用心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然而,直到现在他们才发现,整个省越的年轻一辈,竟然没有一个人有改写剧目,移植其他剧种成熟曲目的能力。
包括张杨在内的所有人,当初学的昆曲,黄梅戏等等,只会唱,可是就算唱出个花儿来,不能将所学融入越剧,甚至不能自己编上一小段小戏,光会唱,那还不如一台录音机。
整个省越为下一代担忧,最后研究了一遍又一遍,思来想去,老金爷子提出:“办个剧团下属的学校,全面培养学生,以后也能保证省越输入新鲜血液。现在学习环境跟咱们小时候不一样了,有必要让孩子们系统的学习越剧。省越出徒的居然只会唱,这不行!”
于是老头儿老太太们往上反应之后,批示很快下来,从八八年的冬天到夏天捣鼓了几个月,今天上午,张杨一走进剧院大门就听到众人议论,说省越剧团下属艺术学校成立了,马上开始招生,正往外发单子呢。
金老师确凿了这个消息,还特意嘱咐他:“杨啊,你聪明,但是底子薄,以后你就跟你那几个没出徒的师哥师姐一起,没事儿上艺校蹭课听听,反正都是自家老师都认识,也不能收你学费。”
张杨点头:“知道了,谢谢老师。”
老金爷子摸摸小弟子的头,摆手示意他该干嘛干嘛去吧,张杨转身时又忽然叫住他,道:“孩子,记住,脑袋不能白长,要懂得活学活用。再者有些事情,别人没让你做,你自己也要试着做,刻苦一点儿,总有一天你会庆幸自己当初努力了。”
说罢,老头儿端着搪瓷大茶缸往后台去了,路过一靠墙拉筋的男孩,瞄了一眼,劈头盖脸就是一教鞭,揍在男孩膝盖上。
“抻直了!抻不直你拉个屁筋!”
男孩吓得一哆嗦,忙不迭伸腿架在墙围子的棱角上,抻得疼出一额头汗也不敢再动一下。
张杨怔怔的看着,偏着头寻思,直到老头儿晃悠悠的背影消失在帷幕后。
接下来的一整天,张杨都在惦记老爷子跟他说的话――活学活用,试着做,刻苦一点儿。也许老师的意思,就是希望他利用学过的东西自己做一些尝试,比如……编一段小戏?张杨这样想。
晚上回家,没看到韩耀在台阶下等,于是张杨独自去了市图书馆。既然想到了就赶紧做起来,最起码先找书自己学学怎么编戏啥的,要是以后艺校老师真能教到,他也当是提前预习。
然而在借阅室里转了两圈,却没找到什么跟戏曲有关的书,戏曲杂志倒是有很多,但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内容,没什么意思。
最后张杨在角落里发现两本京剧戏词,大略翻看了两眼,决定先借回去读读,聊胜于无。
夏天的红墙大院即使在夜晚也生机无限。松柏深绿,灯光暖黄,虫鸣轻响,和冬天相比,显出种别样的静谧。
实在是个适合读书的好地方。
管理员在书本后扣戳之后,张杨将借阅证揣进衬衣胸前的口袋,站在廊前深深呼吸了一口松树的清香味,捧着书本准备回家。走过回廊时,他见拐角处的柏树针上挂了盏旧式的马灯,灯光照亮树下一片围栏,一名年轻人背靠廊柱在一个很大的本子上快速的描着什么。张杨从他身边走过,出于好奇随意瞥了一眼,顿时愣了。
本子上用炭笔画出的男人的脸,是韩耀!
“诶?”张杨不由得低呼出声,年轻人方才注意到有人在旁边,疑惑的抬头。
张杨没想太多,遂即张口问:“你画的这人,你认识?”
“不认识。”年轻人道,“一年多之前见过一次,今天想起来就画了。”
一年多之前……应该是皇冠家具开业之前,云姐还没生新新那时候,有一次韩耀出差回来,来图书馆接他。张杨没见过这人,恐怕见过也早忘了,应该是韩耀在院子里遇见过他吧。
张杨蹙眉回想,不禁惊异,隔了这么久,看过一眼的陌生人竟然能记得这么清楚!
那年轻人看了张杨一眼,明白肯定是他认识画里的人,嘴角微微挑了下,画完最后几笔,问:“你要么?给你了。”
张杨回过神:“嗯?”
年轻人道:“素描,你要就给你了。刚才做工图做累了,随便画画,反正是不认识的人。”
张杨不懂工图是什么玩意儿,无意识的啊了一声,年轻人以为他想要,将白纸本横过来,从地上的斜挎包里拽出一把共图纸,压着边缘将画裁下来。他裁的时候,上面一页也露了出来,画了一名带毛线帽子的老妇人,惟妙惟肖,就连鼻翼两侧的法令纹,额头的褶皱都如同真的一般。
“你是……画家。”
这话让年轻人笑起来,摇头道:“我是学生。”
这人看着也有二十出头了,应该跟他差不多大,张杨问:“大学生?”
“嗯。对面农大的。”那人把裁剪下来的画递给他。
张杨眼里立刻显出敬佩和羡慕。
他自己没上成大学,也没见识过大学,身边更没有上大学的人。这还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跟大学生说话,眼前的小年轻就是张杨心中的高等知识分子。
张杨接过素描,心里无论如何按耐不住,想跟这个小年轻人多聊两句,不由自主的就在回廊上坐下来。年轻人不动声色的打量张杨,倒没有厌烦或表现出觉得对方奇怪,将画册和工图尺放回背包,笑了笑,竟主动跟张杨聊了起来。
这让张杨无比雀跃。
他们彼此都没有问对方的名字,张杨提到的都是关于大学的事情,那人讲了许多,两人一直聊到马灯里的煤油都快燃尽了,图书馆管理员走过来打断他们俩,说:“快回家吧,马上要闭馆了。”
张杨才意识到已经这个点儿了,忙道:“对不起啊!跟你说这么长时间,耽误你做事。”
年轻人没说什么,摇摇头,笑着说了声再见,拎起包先走了。
张杨挠了挠刚才让蚊子咬的红包,跟在那人身后走,忽然想起来素描还在回廊上扔着,赶紧跑回去取,再跑出门,那个人已经走得没影了。
图书馆晚十点锁门,这时间电车早没有了,路上拉脚三轮也没有,张杨这才想起来,韩耀要是等不到自己回家,会不会急了到处找他,于是慌忙一路飞奔回家。
结果累死累活回到家,气喘吁吁的推门一看,韩耀歪在炕上睡得死沉,呼噜声震天响,脑门发红一脸汗,一看就是喝高了,衬衣皱巴巴的敞着前襟口子,手指头上圈着车钥匙,另一手攥着报纸,像是准备骑车出门接他,没等下地又困得倒头睡着。
张杨无奈叹气,在炕沿上坐下,用手指戳韩耀汗涔涔的胸口,低声喊:“哥。”
韩耀皱眉,喘着粗气翻身,半晌难受的眯起眼睛。
张杨用手背给他擦脸上的汗,“跟谁喝这么多?沥青卖出去多少?”
“……全卖了。”韩耀打了个酒嗝,口齿不清的又道,“哥跟你说……”
“嗯,你说。”
“我说……啥玩意儿来着……?你等会儿……我想想的啊……”
韩耀记得他有事跟张杨说,但忽然想不起来他准备说什么,盯着顶棚重影的灯光寻思,把大脑袋蹭到张杨腿上。
张杨的手心微凉,抚在他脖颈上,可能枕着觉得挺舒服,韩耀想着想着,又睡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