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 5 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嬷嬷等人进来,就发现平萱一直在思索,李嬷嬷认为平萱也确实应该好好的考虑考虑将来的事情了。毕竟从听到三爷去世的消息开始,太太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以前有的平静安详似乎都消失了,李嬷嬷知道他们夫妻恩爱,但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
看来经过沉睡以后再苏醒的太太,终于是想开了。愿意去思考将来的发展了,李嬷嬷感到很高兴,也就不打扰平萱的思路了。
平萱哪里是在思考什么将来的发展,她现在就是在脑海里过原主的经历。
宁安远去世以后,虽然已经分了家了,但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在了,肯定是要受到影响的。
更何况平萱虽然有两个儿子,但是寡妇幼子正是别人好下手的对象啊!
宁安远分到的财产还不错,一座三进的宅子,二十顷良田,还有两间铺子,收益还好,当然庶子能有这样的分家结果,和老太太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平萱还是受到了老太太方面的观照,但是族中有想法的人很多,其中宁安远的二哥宁安成就是一个,他煽动了一些族老来和老太太打擂台,说是平萱他们孤儿寡妇的,这些是三弟的财产不假,但是可以族里统一管理,等三弟的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再返还。
老太太和宁安和是站在平萱的这一边的,奈何他们是二房,而且老太爷已经不再了,说话并不是很硬气,大老爷在朝中做官,也就是挂了一个族长的名字,什么由族里统一保管,主要是宁安成看重了分给宁安远的一间绸缎庄,收益每年有五千两,很是丰厚,当然他能说动的人也不多,但是有不同的意见这就让平萱非常麻烦。
平萱本来想把铺子交给族里就行了,反正她的嫁妆也够用了。但是李嬷嬷劝住了她,说如果一步退让,或许将来就会被人步步紧逼的,虽然宁家一般不会打嫁妆的主意,但是完全的退让是不可取的。
更何况那本来就是平萱他们的财产,平萱应该要保住文渊和文辉的所得,真正让平萱听进去的是李嬷嬷说的这一句,那是三爷留下的,太太如果退让了,将来真的能对三爷交代吗?
但是如何抗争,当然老太太和宁安和是肯定能起到大作用的,但是如果说开始的时候只是宁安成有想法,到后来就是宁家其他的人起了心思,也是用宁安成提出的方法,这样不论怎么说,都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族老中被劝说动了的又增加了不少,就在双方的意见成对峙的时候,两道出乎意料的圣旨传了过来,直接就将这场风波平息了。
一道圣旨是嘉奖平萱的,直接给了平萱贞节牌坊,是皇帝亲自表彰的节妇。
如果说这道旨意已经让所有的人都打消了年头的话,那么后面的一道圣旨,他们已经是惊讶了。
另外一道圣旨说的是宁安远忠贞不二,立功卓著等等,追封其为三等子爵,其长子赐给举人的功名。
要知道本朝实行的是爵位降袭,有了这道圣旨,也就是说明平萱的儿子文渊已经是三等男了,虽然是爵位的最后一等,但是也是三品了。
而宁家中现在唯一有爵位的就是这个才八岁的孩子了。
平萱不仅仅是节妇,而且有了诰命,本朝规定嫡妻的诰命最高是一品,公爵夫人是正一品,侯爵的是从一品,不管是几等的公爵,所以平萱是三等子爵宁安远的嫡妻元配就是从二品的夫人,已经是宁家里面诰命最高的了。
就是老太太也只是四品而已,所以宁家所有的人一听到这样的旨意的时候,当然没有了任何的想法。
同时随圣旨前来的还有定王府上的大管家,定王是当今皇上的同母弟弟,两人相差了十几岁,定王成年时候为了救当时还是太子的皇帝,中了毒,所以皇上对定王爷器重异常,封号给了定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定王爷因为早年中毒,虽然解了但是一直没有子嗣,直到年过三巡才得了一个儿子,是王爷和王妃的命根子。
这次宁安远就是为了救世子才死于非命的,管家前来就是奉了王爷的命令来好好安顿平萱一家的。
这样所有的人基本都死心了,所以这个时候的平萱一家还成了族里的骄傲了。
管家告诉平萱,皇上已经恩赐了宅子,田产都在京城,希望平萱他们能前往。
平萱因为怀有身孕,加上要处于孝期就推掉了。
本来可以说这样已经没有风波了,但是平萱生产以后的昏睡又让人起了心思,但是这次不是对财产了,更多的打文渊的主意。
父亲早死,母亲还不知道情况,虽然有爵位在身,但是年龄还是太小,起心思很正常,但是平萱的清醒又让这刚刚起来的风又沉了下去。
经过一番回忆,平萱已经知道了李嬷嬷说的定王府的依靠指的是什么,原来不是自己有什么身份,还是因为那个已经去世了的丈夫啊!
在平萱的记忆中,宁安远是一个非常爱看书的人,基本上是手不释卷,而且对农田作物非常有爱好,他们分家所得的二十顷地其中的三分之一都被他用来种植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了。
所以田产的收益很差,而且为了弥补佃农的一些损失,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宁安远还要拿出固定的银子来付给他们。
如果不是绸缎庄的收益还有平萱的嫁妆不错的话,就宁安远的生活态度,估计很快家财就会耗尽的。
当然这个中间平萱的功劳一般,更多的是李嬷嬷的主意,李嬷嬷是平萱娘的贴身丫头,在其母去了以后,一直照顾平萱,平萱出嫁以后,李嬷嬷和其丈夫还有儿子也作为陪房随平萱出嫁。
可以说原来的平萱虽然被继母不待见,但是他的生父还是会不定期的过问平萱的近况,再加上李嬷嬷等人的注意,所以平萱并没有受到什么苦。
在现在的平萱看来,原主就是依靠别人太多了,所以一旦终身的依靠宁安远不在了,当然会受不了,加上怀孕期间思考太多,生产难产所以才会离开人世的。
再说宁安远,别人认为就是一个爱读书爱种田的读书人,很有才气。
平萱认为宁安远有才是不假,但是更多的是像个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基本上就是对宁家三爷的描写了。
好在还有一个种田方面的爱好,不然什么都不知道的宁家三爷,平萱就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但是平萱还是认为宁安远呆的可以,他一个新晋进士怎么就会去勇救世子,世子是什么人,用的着他来救吗?
不知道好好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偏偏要去逞能,结果倒好,他的一个奋发没有什么,送掉了他本人的性命也不要紧,要紧的是原主也随之而去了,结果她就莫名其妙的来了。
也就是说宁安远要是稍微机灵一点,现在就没有平萱什么事情了。
对于认为总算是找到罪魁祸首的平萱来讲,她能认为宁安远好吗?
现在平萱细细思考以后,发现她的利处还是挺多的,儿女都有了,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牵挂,现在是孝期不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的话,平萱认为将来还是到京城发展比较好。
宁家良莠不齐,很多方面并不是很适合孩子的成长,她现在已经是节妇了,但是她可没有打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人情往来,只有往来了才有人情可言,宁安远是救了世子不假,但是要是总靠那么一点情分的话,并不是一件好事。
只有将这份人情变成了她本人的人情,才会有利,宁安远已经不在了,这样的人情又能保证多久,更何况人家是王爷。
当然就算是不能将此变成平萱本人的人脉,也没有什么,京城还是挺开放的,平萱会有这样的印象,来源于宁安远最后一次回来时候对京城的描述,很多妇女都能上街,这已经不错了。
而且京城里面的宅子是皇上赏赐的,这可是她的那个丈夫为他的这一脉子孙挣下的祖宅,她前去打理别人也挑不出半分的毛病来。
再加上文渊已经是举人了,那将来只需要考进士就行了,早点进京也没有什么坏事。
所以平萱根据自己的记忆,想好了后面的发展,认为山东宁家那是一种依靠不假,但是进京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平萱想要脱离原主的生活环境,也许将来还是要回来,但是平萱本人还是希望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所以平萱决定,出孝以后,就上京城。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当前任务还是调养好身体以后,完成守孝的大任务。
李嬷嬷等人进来,就发现平萱一直在思索,李嬷嬷认为平萱也确实应该好好的考虑考虑将来的事情了。毕竟从听到三爷去世的消息开始,太太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以前有的平静安详似乎都消失了,李嬷嬷知道他们夫妻恩爱,但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
看来经过沉睡以后再苏醒的太太,终于是想开了。愿意去思考将来的发展了,李嬷嬷感到很高兴,也就不打扰平萱的思路了。
平萱哪里是在思考什么将来的发展,她现在就是在脑海里过原主的经历。
宁安远去世以后,虽然已经分了家了,但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在了,肯定是要受到影响的。
更何况平萱虽然有两个儿子,但是寡妇幼子正是别人好下手的对象啊!
宁安远分到的财产还不错,一座三进的宅子,二十顷良田,还有两间铺子,收益还好,当然庶子能有这样的分家结果,和老太太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平萱还是受到了老太太方面的观照,但是族中有想法的人很多,其中宁安远的二哥宁安成就是一个,他煽动了一些族老来和老太太打擂台,说是平萱他们孤儿寡妇的,这些是三弟的财产不假,但是可以族里统一管理,等三弟的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再返还。
老太太和宁安和是站在平萱的这一边的,奈何他们是二房,而且老太爷已经不再了,说话并不是很硬气,大老爷在朝中做官,也就是挂了一个族长的名字,什么由族里统一保管,主要是宁安成看重了分给宁安远的一间绸缎庄,收益每年有五千两,很是丰厚,当然他能说动的人也不多,但是有不同的意见这就让平萱非常麻烦。
平萱本来想把铺子交给族里就行了,反正她的嫁妆也够用了。但是李嬷嬷劝住了她,说如果一步退让,或许将来就会被人步步紧逼的,虽然宁家一般不会打嫁妆的主意,但是完全的退让是不可取的。
更何况那本来就是平萱他们的财产,平萱应该要保住文渊和文辉的所得,真正让平萱听进去的是李嬷嬷说的这一句,那是三爷留下的,太太如果退让了,将来真的能对三爷交代吗?
但是如何抗争,当然老太太和宁安和是肯定能起到大作用的,但是如果说开始的时候只是宁安成有想法,到后来就是宁家其他的人起了心思,也是用宁安成提出的方法,这样不论怎么说,都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族老中被劝说动了的又增加了不少,就在双方的意见成对峙的时候,两道出乎意料的圣旨传了过来,直接就将这场风波平息了。
一道圣旨是嘉奖平萱的,直接给了平萱贞节牌坊,是皇帝亲自表彰的节妇。
如果说这道旨意已经让所有的人都打消了年头的话,那么后面的一道圣旨,他们已经是惊讶了。
另外一道圣旨说的是宁安远忠贞不二,立功卓著等等,追封其为三等子爵,其长子赐给举人的功名。
要知道本朝实行的是爵位降袭,有了这道圣旨,也就是说明平萱的儿子文渊已经是三等男了,虽然是爵位的最后一等,但是也是三品了。
而宁家中现在唯一有爵位的就是这个才八岁的孩子了。
平萱不仅仅是节妇,而且有了诰命,本朝规定嫡妻的诰命最高是一品,公爵夫人是正一品,侯爵的是从一品,不管是几等的公爵,所以平萱是三等子爵宁安远的嫡妻元配就是从二品的夫人,已经是宁家里面诰命最高的了。
就是老太太也只是四品而已,所以宁家所有的人一听到这样的旨意的时候,当然没有了任何的想法。
同时随圣旨前来的还有定王府上的大管家,定王是当今皇上的同母弟弟,两人相差了十几岁,定王成年时候为了救当时还是太子的皇帝,中了毒,所以皇上对定王爷器重异常,封号给了定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定王爷因为早年中毒,虽然解了但是一直没有子嗣,直到年过三巡才得了一个儿子,是王爷和王妃的命根子。
这次宁安远就是为了救世子才死于非命的,管家前来就是奉了王爷的命令来好好安顿平萱一家的。
这样所有的人基本都死心了,所以这个时候的平萱一家还成了族里的骄傲了。
管家告诉平萱,皇上已经恩赐了宅子,田产都在京城,希望平萱他们能前往。
平萱因为怀有身孕,加上要处于孝期就推掉了。
本来可以说这样已经没有风波了,但是平萱生产以后的昏睡又让人起了心思,但是这次不是对财产了,更多的打文渊的主意。
父亲早死,母亲还不知道情况,虽然有爵位在身,但是年龄还是太小,起心思很正常,但是平萱的清醒又让这刚刚起来的风又沉了下去。
经过一番回忆,平萱已经知道了李嬷嬷说的定王府的依靠指的是什么,原来不是自己有什么身份,还是因为那个已经去世了的丈夫啊!
在平萱的记忆中,宁安远是一个非常爱看书的人,基本上是手不释卷,而且对农田作物非常有爱好,他们分家所得的二十顷地其中的三分之一都被他用来种植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了。
所以田产的收益很差,而且为了弥补佃农的一些损失,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宁安远还要拿出固定的银子来付给他们。
如果不是绸缎庄的收益还有平萱的嫁妆不错的话,就宁安远的生活态度,估计很快家财就会耗尽的。
当然这个中间平萱的功劳一般,更多的是李嬷嬷的主意,李嬷嬷是平萱娘的贴身丫头,在其母去了以后,一直照顾平萱,平萱出嫁以后,李嬷嬷和其丈夫还有儿子也作为陪房随平萱出嫁。
可以说原来的平萱虽然被继母不待见,但是他的生父还是会不定期的过问平萱的近况,再加上李嬷嬷等人的注意,所以平萱并没有受到什么苦。
在现在的平萱看来,原主就是依靠别人太多了,所以一旦终身的依靠宁安远不在了,当然会受不了,加上怀孕期间思考太多,生产难产所以才会离开人世的。
再说宁安远,别人认为就是一个爱读书爱种田的读书人,很有才气。
平萱认为宁安远有才是不假,但是更多的是像个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基本上就是对宁家三爷的描写了。
好在还有一个种田方面的爱好,不然什么都不知道的宁家三爷,平萱就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但是平萱还是认为宁安远呆的可以,他一个新晋进士怎么就会去勇救世子,世子是什么人,用的着他来救吗?
不知道好好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偏偏要去逞能,结果倒好,他的一个奋发没有什么,送掉了他本人的性命也不要紧,要紧的是原主也随之而去了,结果她就莫名其妙的来了。
也就是说宁安远要是稍微机灵一点,现在就没有平萱什么事情了。
对于认为总算是找到罪魁祸首的平萱来讲,她能认为宁安远好吗?
现在平萱细细思考以后,发现她的利处还是挺多的,儿女都有了,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牵挂,现在是孝期不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的话,平萱认为将来还是到京城发展比较好。
宁家良莠不齐,很多方面并不是很适合孩子的成长,她现在已经是节妇了,但是她可没有打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人情往来,只有往来了才有人情可言,宁安远是救了世子不假,但是要是总靠那么一点情分的话,并不是一件好事。
只有将这份人情变成了她本人的人情,才会有利,宁安远已经不在了,这样的人情又能保证多久,更何况人家是王爷。
当然就算是不能将此变成平萱本人的人脉,也没有什么,京城还是挺开放的,平萱会有这样的印象,来源于宁安远最后一次回来时候对京城的描述,很多妇女都能上街,这已经不错了。
而且京城里面的宅子是皇上赏赐的,这可是她的那个丈夫为他的这一脉子孙挣下的祖宅,她前去打理别人也挑不出半分的毛病来。
再加上文渊已经是举人了,那将来只需要考进士就行了,早点进京也没有什么坏事。
所以平萱根据自己的记忆,想好了后面的发展,认为山东宁家那是一种依靠不假,但是进京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平萱想要脱离原主的生活环境,也许将来还是要回来,但是平萱本人还是希望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所以平萱决定,出孝以后,就上京城。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当前任务还是调养好身体以后,完成守孝的大任务。